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搭建起江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1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3%左右,居全国前列!不断续写荣光的江西,已从传统农业大省昂首跨入新兴工业大省行列!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智造”的深度加持。数据显示,我省目前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已达225家,286项专利技术全国领先,江西承建的国家级实验室达8家……这充分表明,江西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成绩,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本报聚焦我省优秀企业循“新”出发、向“智”而行的高质量发展新举措新成就,展示我省业界翘楚从制造走向“智”造的科技力量。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近日在北京揭晓,由华东交通大学徐长节教授团队牵头的科研项目“复杂应力环境下软弱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绿色高效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该校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零的突破。这项先进技术为何能够斩获国家大奖,目前又应用到了哪些大型工程项目当中呢?
科研成果成功运用到项目中
建筑工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大部分都发生在地下工程中,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地下工程的安全是工程项目是否安全的关键。
“做地下工程的压力比做科研要大得多,工程出了安全事故是要出人命的,尤其是地下工程,由于是隐蔽工程,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进行补救。每一处项目工地的土层、周边环境、施工要求都不一样。举个例子,如果桩基打得深度不够又没有及时发现,建筑物就会有沉降倾斜的危险。”正是因为地下工程充满了挑战,徐长节带领团队一直专注于深基坑开挖、地下空间及隧道工程、土动力学的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科研和实践,针对复杂应力环境下软弱土基坑支护结构资源消耗大、止水加固难的关键科学问题,成功发明了多项基坑工程绿色高效支护与止水加固技术,解决了深厚软土地区围护结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的难题。
目前,该项科学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20余个省市800余项工程,包括南昌市红谷隧道、艾溪湖隧道、昌北机场、南昌地铁和杭昌高铁南昌至黄山段、杭州东站、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等重大民生项目工程。这项技术在极大节约工程造价成本的同时,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早年,很多工程设计单位在深基坑工程设计时对于同一断面都习惯采用相同长度的围护结构。2008年,在浙江省的一个房地产项目中,徐长节经过对工地土层情况进行调查测算和理论研究后,发现达到开挖面以下一定深度后围护结构弯矩会显著变小的特点,继而研发了长桩结合短桩的基坑围护方案,把原本需要25米的桩基,一部分缩短为18米。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缩短工期,也能节省施工成本。起初,该方案并不被其他专家所认可,经过徐长节反复论证、计算、分析,最终这个方案被采用实施。“只要多动脑筋,就能少用钢筋。”徐长节这样告诉记者。
“科研项目成果能够转化应用,对团队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慰藉,鼓励我们不断去创新。”徐长节说,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被攻克,相关技术在行业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据介绍,“复杂应力环境下软弱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绿色高效技术”项目,团队人员开展了长达20余年的技术攻关,实现了理论方法、核心产品、施工技术的重大突破,获发明专利94项。
在防汛抢险中贡献科技力量
徐长节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仅运用在地下工程,在防汛抢险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7月,上饶市某个在建航运枢纽的围堰面临险情,水位不断逼近堰顶,当时有些专家提出拆除围堰泄洪。徐长节团队赶到现场后,利用两天时间,对围堰进行现场踏勘和模拟分析,通过自动化监控预警和决策系统,让项目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实时查看堰体变形和孔隙水压力数据。最终,通过科学准确的数据和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围堰得以安全度汛,没有影响航运枢纽项目的施工进度,避免了5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科研项目离不开人才,人才往哪里流,哪里就有科研的希望。”在徐长节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从最初的5人发展成30多人,科研的成果涉及山体隧道、道路路基、海上风电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成为城市未来的重要增长极,地下工程越来越得到重视。徐长节对获奖技术科研成果的未来转化充满了信心。“科研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培养出更多的国家级科研人才,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更多的民生工程项目中,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科技力量。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这是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徐长节30年来一直秉承的科研理念。